菽是什么?为什么在古代大豆又叫“菽”?

豆类的总称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豆类的总称

“菽是一个汉字,读作shū。篆文写作“尗”,意思是像豆类生长的样子。后写作“菽”,成了形声字,“艹(草)”为形旁,“叔”为声旁。“菽”为豆类的总称。”

大豆起源于我国,从我国大量的古代文献可以证明。汉司马迁编的《史记》中写道: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鞠五种,抚万民,庆四方。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菽”就是大豆。据考证,商代主要的农作物黍、稷、粟、麦、秕、稻、菽等,都曾经见于甲骨文卜辞之中。殷商时期就有了甲骨文,对农作物记载得非常有限,辨别出有黍、稷、豆、麦、稻、桑等字,是当时人民主要依以为生的作物。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出土的炭化大豆,经鉴定距今已有2600年左右,为东周时的实物,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大豆。春秋时期,菽被列为五谷或九谷之一。战国是时期,菽、粟并称,居五谷、九谷之首。豆叶供蔬食时,被称为“藿羹”。

责任编辑:hn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