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1偏低是什么原因?胃蛋白酶原1低能恢复吗?

胃蛋白酶原Ⅰ能够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泌功能,通常情况下发生于胃黏膜病变引起的胃黏膜吸收障碍,多见于胃炎、功能性胃病

胃蛋白酶原Ⅰ能够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泌功能,通常情况下发生于胃黏膜病变引起的胃黏膜吸收障碍,多见于胃炎、功能性胃病、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等。出现胃蛋白酶原Ⅰ偏低应及时完善检查,进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1、胃炎:胃黏膜损伤导致胃黏膜吸收障碍,会出现胃酸分泌不足,继而出现胃黏膜萎缩,可能会出现胃蛋白酶原Ⅰ偏低。这种情况建议在饮食上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尽量少吃多餐,适当运动,避免熬夜劳累,如果出现胃胀、嗳气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可以遵医嘱服用抑酸护胃药物治疗,比如奥美拉唑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

2、功能性胃病:功能性胃病患者出现胀气、反酸多和饮食不当,引起胃黏膜损伤,也会导致胃蛋白酶原Ⅰ偏低,可以通过改善饮食、适当运动逐渐恢复;

3、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刺激胃肠,引起胃胀、胃疼,胃黏膜损伤后会导致胃蛋白酶原Ⅰ偏低,复查碳13吹气试验可明确诊断。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需要采取四联疗法,即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加两种抗生素加一种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铋剂包括枸橼酸铋钾、果胶铋等,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呋喃唑酮及四环素等;

4、胃癌:如果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消瘦、食欲不振、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等症状,考虑是胃癌引起的胃蛋白酶原Ⅰ偏低,与患者平时的饮食规律有关,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建议患者平时注意饮食健康,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可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进行手术,如胃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切除肿瘤后可采用静脉化疗、淋巴靶向化疗等辅助化疗方式。

胃蛋白酶原1低是否能恢复,还需要根据原发病类型进行分析判断。

当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胃体及胃底黏膜受损时,会出现胃蛋白酶原1低现象。如果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患者病情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各种胃部常见疾病有关,考虑在规律有效治疗的基础上,胃黏膜受损部位会逐渐恢复正常,胃蛋白酶原1水平也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按医嘱服用奥美拉唑胶囊、克拉霉素胶囊、枸橼酸铋钾等药物进行对因对症治疗。

胃镜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胃黏膜及其固有腺体呈现出不同程度萎缩状态,考虑存在萎缩性胃炎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临床观察萎缩的胃黏膜及其腺体经过治疗很难恢复正常,所以患者胃蛋白酶原低现象可能会长时间存在。但是经过积极治疗,多可以有效的控制萎缩性胃炎病情进一步发展。

胃息肉或胃癌等胃部肿瘤性疾病发病期间同样会破坏胃黏膜的完整性,影响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导致胃蛋白酶原1低。经过手术或放化疗治疗,部分患者胃蛋白酶原1的水平会恢复到正常范围值以内。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胃癌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的复发几率,当病情复发时,同样会再次导致胃蛋白酶原低。

责任编辑:hn1007